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愿等待

2020-11-17发布者:朗朗教育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愿等待。

  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我接触过很多孩子和家长,不少答案里面提到的种种问题我也深有同感。但是,我想说一个好几代中国家长都有的通病——

  不给孩子留时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极度缺乏延迟满足能力。

  着急真的有用吗?

  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行为:

  1.不停追问不开心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2.各种培训和才艺都赶快赶早;

  3.要孩子能立刻修正错误;

  4.催着逼着孩子穿秋裤;

  5.跟孩子发生冲突了立刻就要分出个胜负,从不接受求同存异;

  6.不满意孩子的恋爱对象就要求他们立刻分手;

  7.孩子不谈恋爱心里着急要求他们马上就得成家……

  很多家长,一个个慌得不行,养育孩子根本就没有缓急节奏,甚至无视了一些人跟人相处时的基本原则,毫无「静待花开」的态度,只有「多快好省」的大跃进思想,期待每一个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

  我知道,孩子的事儿家长着急,这是上心的表现。有的不等待真的是关爱:怕摔了、怕病了、怕不舒服了,着急没毛病。

  但是孩子身上的很多别的事儿,说实话,干着急是没有用的。有那着急的心劲儿,你不如多点耐心按部就班来解决本质问题。

  但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意等,他们需要立竿见影地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发展。这种不愿等待,在我看来最常规的有三种表现形式。

  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见了心仪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过,很多家长就已经要如临大敌的开始拽孩子走。

  如果孩子表达了想要的意愿,一些家长又会用种种手段来表达拒绝,倘若谈不拢——就像你肯定在商场见过的一样——就有可能发生震天哭喊、满地打滚、愤怒斥责和强制带离。

  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

  更多时候,家长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我很少听到有家长能说出「如果你难受的话,那你可以在这儿哭一会儿」这样非常高水平的话。

  大量的家长会要求孩子在悲伤、愤怒、嫉妒、消沉的时候立刻终止,三秒内转变成积极阳光的小太阳——但你想想也知道,这怎么可能呢?大人丢了一百块还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见了糟心事儿,凭什么就不能在负面情绪里沉浸一会儿?

  家长的这些做法,对于孩子的情商其实是有相当负面的影响。

  比如,很多人谈恋爱后,动不动就追问与逼迫自己的恋人,不给对方预留足够的心理空间,进而会让恋人降低了对于自己和这段亲密关系的评价。

  这会让孩子失去与自身情绪好好相处的机会,对于情绪体验的压抑与被动的快速转化也会降低孩子处理自身负面情绪的能力。

  同时,也有可能让孩子掌握这种错误的人际交流方式。

  限制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通路

  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总是追求即时与强烈的获得感。

  花钱报了各种班,那各种才艺各种演出甚至各种比赛,都是用来展现能力的好平台。

  恰恰因为这种想立刻看到直观成果的心态,让孩子们开始特别偏重学习高转化率的才能,比如背古诗、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

  这些技能都有比较强的获得感,因为有更多的机会能用来展现成就。但是,很多软实力因为没法评级打分和PK,自然就难得青睐。

  好在这个情况如今大有好转,而且趋势愈发健康,孩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当年那一代被揠苗助长的人也成长为新一代的家长,对于这些事儿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想,这一点将成为我今天提到的问题里最先得到解决的。

  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

  因为家长过度主动、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实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

  对不少孩子来说,什么时间起床、吃饭、学习、社交、锻炼、娱乐、休息……其实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进入时间安排上的对抗(孩子想玩手游,家长不预留相关时间,那只能在其他时间偷偷玩)。

  而这也会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严重缺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掌控能力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培养。

  刚出生的宝宝只会哭,但是人都是慢慢会走会跑会说话的。随着能力边界的延展,家庭应该给孩子出让更多的掌控力。

  很多孩子接受被动管理习惯了,待上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做些对自身主动管理的事情,其中的能力短板不言而喻。

  写在最后的话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特别扯淡的话,它预设了两点:

  1. 人活着就是跟别人死磕。

  2. 人生是一条赛道谁跑得快谁赢。

  问题是,这两点都是错的。

  若活着就为了磕死别人,那生命也太过可悲;而人生若是一条标准的赛道,那生命也太过枯燥。

  无论孩子和父母,人生都不接受赛道假设,所以,真没必要那么着急。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朗朗教育官网内的所有文章均注有明确的来源;对属于本网站的原创内容,请转载、链接、转发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务必注明“文章来源:朗朗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