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给孩子的奖励,越来越不管用了?

2020-12-31发布者:朗朗教育

一位家长在后台留言,诉说了一个近期被自家娃困扰的难题,希望我们的专家老师能给支支招:



老师,我家孩子现在有个问题让我们很头疼:只要在幼儿园受到表扬了,就跟我要东西。


他刚开始不爱去幼儿园,以前为了鼓励,每天放学回家就可以满足他一个小小的要求,好吃的或者小玩具,但不能太贵,10块钱以内的都可以。


后来,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了,我想取消这个奖励,但他还是隔三差五回来要奖励,没有奖励就不肯去幼儿园。


现在更头疼的是,只要班上小朋友跟他说什么东西好玩,就各种理由回来要奖励。比如被老师表扬一句就要奖励,我跟他说上幼儿园是自己的事,受到表扬了,最高兴的是你自己,不能每次都要奖励啊!他就不高兴了。


这位家长的难题其实很普遍——

对孩子的奖励,怎么越来越不管用,或是变了味儿呢?


最初,孩子们还能因为奖励而坚持某件事情,可是到了后来,孩子对奖励习以为常,处处和家长讲条件,好处到位,我就试着去做,好处不到位,干脆一动不动,好像每一件事情都是为父母做的。


这无疑让家长们很是困惑,奖励的初衷都是美好的,可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01、是奖励还是贿赂?


通常有两种情况我们会给孩子“奖励”。

第一种情况,是孩子不想做的事,为了让孩子做到,而给他们奖励。

“如果你把房间打扫干净,就可以去看电影。”

“如果这一周你能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就可以在手机上安装一个新游戏。”

“刷一次牙,就能得到一块钱。”


如果孩子们守了规矩,达到了我们的要求,给点儿特殊的“甜头”奖励一下,效果立竿见影,听起来好像也挺公平,何乐不为?


但这些奖励,实际上带有“贿赂”的性质。

做到我希望你做的表现才能换取想要的“东西”,

你听我的,我就给你你想要的“好处”,

这实际是一种控制的手段,而非有效的教育的方法。


刷一次牙就奖励一块钱,上幼儿园不哭就奖励一个玩具,把房间收拾了就奖励看电影,这些奖励与行为本身没有因果关系。


孩子并不会因此建立起“这样做是正确的”、“这就是规矩”、“我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观念。

刷牙是为了保护牙齿,做家务是为家庭做贡献,收拾玩具是为了房间整洁,按时起床不磨蹭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是孩子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有奖赏才去做。


而且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很高,那么当奖励无法持续,无法增长时,我们期待它所带来的刺激效果就会消退。


02、过度奖励会变成兴趣的敌人


第二种奖励,是孩子本来对做某事有兴趣,家长为了让孩子做的更好,而对他们的成就频繁、过度进行奖励。


悠悠从小就喜欢画画,发现了孩子的兴趣之后,妈妈一直用心栽培,更是会在悠悠画出好作品时给予奖励,会给她买一件心爱的玩具,如果能获奖,可以带她去游乐园。


然而随着工作越来越忙,悠悠妈妈的奖励承诺往往无法实现,这使得悠悠越来越不愿意上绘画课,并且说妈妈是骗子,自己以后再也不要画画了。


妈妈很委屈,开始的奖励是为了鼓励悠悠,她做得棒,难道不应该奖励吗?


孩子做得棒,当然需要鼓励,但悠悠妈妈却用错了方式,用过度奖励的方式剥夺了孩子对画画的兴趣。


其实悠悠愿意画画,最初是出于兴趣,因为她真的喜欢,她享受画画本身带来的乐趣,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机。


然而当妈妈不断的给予她物质奖励之后,物质奖励就变成了悠悠画画的外部动机,悠悠渐渐认为,绘画的意义是为了换取物质奖励,当妈妈不能兑现奖励时,画画对悠悠来说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过度奖赏,会让内驱力慢慢被削弱,被取代。


03、激励孩子的兴趣,鼓励胜过奖励


孩子做得好,或是想让孩子做得好,不需要任何奖励吗?

其实,画画本身已经给了悠悠最大的奖励:

通过学习,悠悠的画画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画画水平提高,悠悠会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和胜任感带给她的正向心理奖励,来自爸爸妈妈的肯定、来自老师的表扬、画作在班级或学校展览、画作得奖等反馈,也能给悠悠足够的动力坚持学习,妈妈完全无需用物质奖励去刺激。


其次,来自父母适当的鼓励,是给她最好的肯定和支持。

如何有效鼓励?

语言鼓励:可以描述悠悠画作具体的进步,比如:

“我喜欢你的配色”、“我看到你用了一种全新的线条”、“我太喜欢你这幅画了,这匹小马的神情好鲜活!”

也可以描述悠悠为了学习画画所做出的具体的努力,比如:

“你每天都练习画画,真是一种了不起的坚持。”

“这幅画很有创意,你一定花了不少精力来构思。”


肢体鼓励:当悠悠的画作得了奖,妈妈可以给悠悠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对她说:“你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真为你感到高兴。”


行动鼓励:妈妈对悠悠的兴趣给予行为上的支持。

悠悠妈妈可以多带悠悠去认识大自然、观察生活景象、去美术馆看展览、一起阅读优秀绘本,让悠悠通过画笔把她所看到的一切美好事物描绘出来,这样悠悠便会对画画越来越感兴趣,内在的动机也会越来越明显。


04、物质奖励绝对不能用吗?怎么用?


那是不是说物质奖励就绝对不能使用呢?


也不是!

物质奖励可以用,但有条件和方法。


物质奖励应当保留到特别的努力上,而不是用在必须做的小事上。


假设你的孩子一开始不会拍球,为了学会拍球,他非常努力练习,每天回家吃完晚饭就去楼下练习拍球,终于在一个月后,学会了双手交替连续拍球50个,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通过不懈努力掌握的全新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举行一个小小的庆祝,比如你可以说:“我看到最近一段时间你在拍球上很努力,我很佩服你的坚持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你终于学会了,妈妈太为你感到高兴了,叫上爸爸我们出去吃个好吃的,一起庆祝一下如何?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提前承诺给孩子,通过努力达到了一项特别的成就可以得到某种奖励,也需要给你的奖励加一个期限和一个规则。


比如你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一张愿望清单,可以是孩子想要的东西(不超过100块),也可以是孩子想做的一件事(切合实际),跟孩子这样讲:“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如果你的每一次月考成绩,能够在班级里面提升两个名次,那么妈妈每次会满足你清单上的一个小愿望。”


这样做一旦期限到了,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终止,不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当孩子提出一些规则之外的要求的时候,严格按照规则来办事就好了,可以跟孩子讲:“妈妈答应你的一定会做到,你的这个要求在我们的规则之外,所以没有办法答应你。”简单干脆,不需要做太多解释,父母越是严格按照规则办事,越容易让孩子有分寸。


我们也可以借助物质奖励来帮孩子叩开一个领域的大门,给孩子尝鲜的动力。


比如,我们用一套乐高玩具作为奖品,来激励孩子接触物理学科的学习,深入研究物理学科中的原理,这是可以的。


但随着孩子学习的逐步深入,我们不能长时间的依赖这种物质奖励,我们要逐步弱化外在奖励,引导孩子从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当用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坚持养成一种习惯时,我们就需要设计一下,如何用尽可能少的物质奖励来达到良好习惯养成的目的。


我们可以采用类似“积分换礼物”的方式,比如坚持刷牙就可以得到一枚小奖章,连续坚持十天以后,从第十一天开始每天可以得两枚小奖章,攒够二十枚,可以换一张心愿卡,攒够五张心愿卡,就可以实现心愿啦。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给这套积分奖励制度定一个期限,比如两个月的时间,足够孩子养成刷牙的习惯,当两个月期限结束时,也就宣告这个积分换礼物的活动结束了。


当然,口头的鼓励和及时的提醒也可以,平时还可以多跟孩子强调口腔清洁带来的好处,让孩子把好的习惯跟好的感觉以及更好的品质联系在一起,这样孩子也就不会过多纠结于奖励了。


我们在使用奖励制度之前,一定要明白,奖励并不是为了控制孩子,我们的初衷是为了催生孩子的内在动力,它是我们养育的一种方法,但不是我们教养的唯一方法。


引导是比奖励更好的办法:帮助孩子明白,现在要做什么事,为什么要做,应该怎么做;帮助他拆解步骤,给他及时的反馈,这些才是呵护孩子内在动力的长远办法。


当孩子明白父母并不是只看重结果,过程中的努力和付出也有意义的时候,孩子便能够更有力量地往前走!



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朗朗教育官网内的所有文章均注有明确的来源;对属于本网站的原创内容,请转载、链接、转发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务必注明“文章来源:朗朗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责。